在谈及曙光存储最大的优势问题时,张新凤底气十足地给出了一句话:十年自主研发优势。曙光分布式存储基于自主研发,拥有所有底层代码。可以做到从最底层代码到上层应用全路径的定制开发与性能优化。曙光数百人国内一流的专业分布式存储研发团队,在ParaStor近十年的发展基础上,也储备了强大的本地化存储技术。
其次,丰富的超大规模部署经验,也让曙光存储先人一步。张新凤认为,只有在众多用户部署落地之后,产品的品质机会被应用来检验,同时只有积累一定规模的用户数量后,才能让一个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产品真正成熟、优秀起来。正是经过不断帮助各类用户修复BUG、优化软件的历练,这些过程为曙光存储落地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另一方面,也只有大规模的广泛部署,才可以使得技术服务支持能力获得更好提升。成功落地包括后期落地的维护,毕竟落地的过程就意味着需要惠及到用户后期的应用全过程。
从当前的曙光分布式存储落地情况来看,曙光ParaStor以单一项目中超200PB的存储容量,支撑超13,000计算节点的部署规模,再次引领行业突破存储容量和性能极限。从诞生到如今,ParaStor正管理着超EB级的存储容量,早已迈入了全球分布式存储系统领域的“EB级存储俱乐部”。
除了部署落地的丰富经验之外,厂商还需要一种可以为用户需求量身定制的本地化能力。在曙光存储看来,本地化与本地化能力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。为什么呢?对于一般的企业级存储用户来说,采用传统企业级存储阵列构建数据存储的方案都比较成熟了,应用与存储之间的契合度也非常高。但是对气象、能源、生物、金融、广电等这类行业用户来说,在非结构化数据的大规模存储需求方面十分明确,同时各自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,避免不了需要厂商根据各自应用需求来做更具体的软件优化。其目的也是为了应用性能更好,满足海量数据的密集型I/O并发访问需求。
特别是在先进计算领域的用户场景,必然需要厂商带来更好的定制化设计、开发与落地的能力。这是用户应用与需求的特点所决定,从而要求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厂商可以为此具备统一的团队,过硬的技术积累。
财经网看到,除了曙光存储以外,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存储企业也应运而生,主打NAND Flash市场的长江存储,致力于打造企业级智能固态硬盘SSD的DapuStor深圳大普微等一批存储技术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展露头脚。